出版热点
《光明日报》复刊《语言文字》专版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
发布时间: 2016-06-29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光明日报》的《语言文字》专版,创办于1985年,1988年因故停刊。今年复刊,无疑是一桩文化盛事,值得关注。该专版现已出版三期,但已从中读出了时代新风貌,读出了文化新期待。


  《语文笔谈》深度剖析语言文字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朱瑞平用社会语言学的眼光评点2015年度汉字与流行语词,认为是记录了“鲜活历史”,勾勒了“时代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邢福义展示了因简繁汉字类推不当而产生的趣例,告诫不要写“新型”错别字,如电视连续剧《逃之恋》,把“胡人”的“胡”写成了“鬍鬚”的“鬍”,电视连续剧《十里香大酒坊》,招牌、幌子上都把“十里香”写成了“十裏香”;《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列举了新时代浪潮中的社会语文生活,让人眼界大开。


  《说语话文》刊发语言生活的新事件、新观点,具有时效性。例如,商务印书馆在《辞源》百岁之年出版了面貌一新的第三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江蓝生评价为“莫道修订等闲事,于细微处见功夫”。新春刚过,春意盎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张伯江从韵律、文化等多个角度阐发春联里的语言艺术,揭示了汉语的韵律、义类、句法和句类等所构制的语言之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列举了“集、霍”等传承下来的简体字,指出“从文字是辅助语言的重要工具的角度看,人们当然希望文字笔画减省、易学、便用”的道理。


  《词海钩沉》旨在介绍史料、典籍、名著中的语言文字知识与故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文在丙申年初,通过“猴”字说猴子,这是墨趣横生的说文解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周一民在电影《老炮儿》里寻觅京味儿,品评一代北京人的生活记忆。


  《网言网语》探讨虚拟空间的语言现象。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网络语言与行为研究所所长胡凌介绍了20年来社会对网言网语的各种观点,并乐观地认为“立法规范正当时”。《外语传真》介绍外国语言文字的发展、演变与使用情况。王辉、刘燕等几位作者分别介绍“一带一路”上的语言状况,引人入胜。《学人剪影》,介绍语言学名家的为人治学。为读者了解这些语言知识的生产者打开一扇新窗。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苏金智撰写的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展示了这位学贯中西、横跨文理、兴趣广泛的语言学大师的风采。


  据说,还有一些新栏目将与读者见面,如《求疵》,分析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语言错误。《教与学》,将涉及各种语文教育等各层面,还拟刊发大中小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留学生等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飞鸿》,邀请专家与各界读者对话,释疑解惑。


  众所周知,《光明日报》一直关注国家的语言文字事业,关注社会的语言生活。1950年4月就创刊了《新语文》,“为文字改革创造条件”。1954年3月创办《文字改革》,周恩来总理题写刊头。1955年1月1日,率先实现报纸由竖排改为横排。1955年2月2日,发表《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刊登用简化字排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1956年2月14日,发表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56年2月17日,发表《欢迎汉语拼音方案》社论。1966年4月《文字改革》停刊,共出刊254期。1973年5月10日,经毛泽东同志批准,《文字改革》又短暂复刊。1985年3月,在胡乔木同志提议下,创办《语言文字》专刊,王力先生题写刊头,持续3年。


  几十年的历史表明,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光明日报》都没有缺席过,且常得风气之先,对于文字改革、教育普及、普通话推广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之根,也是民族文化的图腾;语言文字是个人的人文素养,也是个人归属、个人发展的重要凭借。随着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各种语言机遇,也凸显了一些语言矛盾。因此,社会需要有更好的语言治理,个人需要有更多的语言智慧,从而可以分享更多的“语言红利”。具有文化担承的《光明日报》复刊《语言文字》,应当是得其时,适其分的。


  《新语文》《文字改革》《语言文字》等专栏,办了停,停了再办,体现了《光明日报》的文化韧性和文化责任感,但也应引发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办办停停的情况?语言文字不仅是知识,不能只聚焦在“术”与“器”的层面讨论问题。希望复刊的《语言文字》能够不断提升社会的语言意识,时刻关注语言国情,广泛传播当代语言理念,及时而深入地讨论重大语言问题,使《语言文字》这个我国大报仅有的栏目,能够摆脱办办停停的历史,为提高国家和公民的语言能力,为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