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区域性环境规划审计
词条类别
审计知识方法
资源分类
区域性环境规划审计
词条名称
生态保护和监管审计
时 间
2016-03-31
作 者
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昆明特派办课题组
词条摘要
本词条从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四个方面,介绍了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的环境规划保护子任务的具体措施审计中应关注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一、审计目的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指导我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生态保护和监管审计是为了维护我国划定的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和预期作用的发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二、生态保护和监管审计内容和重点
国家的“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从强化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的具体措施,不同的区域所处的生态功能区不同,所执行的措施也因之不同,其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也有差异。
(一)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审计内容和重点。全国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东部季风生态大区、西部干旱生态大区和青藏高寒生态大区3个生态大区、3个等级。审计应重点关注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管理措施是否得到落实,违反管理制度的行为是否得到了纠正和整改,重点生态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是否符合控制要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是否符合环境准入标准等。
(二)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监管水平审计。自然保护区是因其在区域环境中的特殊功能或地位而设立,审计中关注的重点应包括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分区的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等。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审计。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平衡和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审计中应重点关注对外提供及国外机构和个人在我国境内获取生物物种资源是否按程序报批同意,携带、邮寄、运输生物物种资源出境的办理了合法的手续,涉及濒危物种进出口和国家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出口的是否取得合法证书等。
(四)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审计。资源开发直接改变生态环境的存续状态,如果不能合理开发可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甚至难以修复的破坏。审计应重点关注矿产、水电、旅游资源开发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评等生态监管措施是否落实,相关企业在生态保护与恢复中是否承担了应付的责任、生态保护和恢复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等。
参考文献:
《某区域环境治理情况审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