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审计-环境统计审计
词条类别
审计知识方法
资源分类
环境统计审计
词条名称
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审计
时 间
2016-03-31
作 者
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昆明特派办课题组
词条摘要
本词条介绍了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审计目的、内容、方法、常见问题类型等内容。
一、审计目的
通过对数据来源、收集处理、审核汇总等过程的核实,判断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可靠性,揭示环境统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足之处及违规舞弊行为,促进环境统计工作开展,为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计划、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持和参考。
二、审计内容
环境统计数据准确性审计主要包括环境统计基础数据来源是否真实,有无因环境统计工作基础薄弱或条件不具备而难以报送准确数据,是否将所有重要的或新增的污染源纳入环境统计管理,开展及时准确的填报,企业有无错报、瞒报、漏报、不报环境统计数据;环境统计数据在填报、审核、汇总过程中有无因政府考核压力等原因而人为调整;确定环境统计数据基数时,有无“人为做大基数”等情况。
三、审计方法
(一)筛选核实统计报表数据,现场调查排污企业各项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检查各项环境统计指标数据实际情况、环境统计工作现场开展情况,重点是靠企业自报的数据,检查是否存在环境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环境统计条件差,导致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检查排污企业有无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进而检查有无错报、瞒报、漏报甚至不报环境统计数据的情况发生。
(二)通过环境统计报表和基础数据的比对,核查环境统计数据真实性,检查环保部门是否存在面临环保考核压力、社会舆论压力,对环境统计数据人为调整。
(三)通过检查环境统计数据与实际的排污企业建设生产经营和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情况,判断地方政府有无为了给后续经济发展留下“空间”,或为后续环境保护考核中减轻考核压力,在确定当年基数时,人为做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希望藉此分得更多的总量指标。
四、常见问题类型
(一)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
(二)部分污染源未纳入环境统计管理。
(三)部分企业环境统计数据不真实,错报、瞒报、漏报、不报环境统计数据。
(四)环境统计数据人为调整。
(五)确定环境统计数据基数时,“人为做大基数”。
参考文献:
[1]金丽莉: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导刊》[J]2011年12期;
[2]马淑学: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新技术新产品》[J]2013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