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审计-环境保护审计-区域性环境治理审计
词条类别
审计知识方法
资源分类
区域性环境治理审计
词条名称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审计
时 间
2016-03-31
作 者
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昆明特派办课题组
词条摘要
本词条介绍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审计的目的,在审计中应该着重关注的内容及具体的关注点,包括调查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营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或闲置浪费,是否存在超标排放污水、污泥形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一、审计目的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审计是通过对“十二五”计划中所确定的城镇污水处理任务执行情况及目标完成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总体评价“十二五”计划实施以来各地城镇污水防治工作进展水平,提出改进此项工作的意见与建议,揭露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二、审计内容
(一)以各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为审计切入点,评价各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建设是否科学,运营是否正常、高效,对区域污染物的削减做出了多少贡献。
(二)审查污水处理资金的使用是否节约、投入是否经济,分析污水处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
(三)评价城镇污水处理相关管理部门在履行管网建设和维护、排水管理、环保监管、资金管理等职能方面的机构是否健全,工作机制是否协调,监管制度是否完善。
三、审计方法
一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规模过大,设备闲置较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二是污水收集率不高,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江河;三是污水、污泥处理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四是由于污水处理经费得不到保障、处理过程中产行的臭气和噪声影响周边环境等原因,造成污水处理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一)调阅污水处理厂建设立项相关资料,检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与相关城市规划相比较,审查其选址依据是否充分和真实,是否进行了多个方案比选,实际选址与批复的地点是否一致。
(二)检查污水处理厂运行记录,计算污水入水量与设计能力的差异,分析差异的原因,同时审查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服务人口和人均用水量测算的依据是否充分,设计处理能力的计算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参照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评价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是否存在污水处理能力闲置的情况。结合污水管网的审计,检查污水收集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实行了雨污分流。
(三)结合城市建设规划、管网设计图及竣工图,审查当地管网建设基本情况及规划完成进度,关注新建城区是否按规定实行了雨污分流,对于可以改造的旧城区是否要求改造。实地查看有无污水直接排放情况,检查主干管有无损坏、溢流情况。
(四)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环保部门,了解在线监测设备的安装及运行情况,根据水质检测日报表计算检测指标值,并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允许的最高限值相比较,审查是否实现了达标排放,找出未达标的主要指标,分析未达标的原因是进口水质超标严重还是污水处理厂自身的原因。
(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审查污泥是否进行了稳定化处理,处理后有机物及病菌的降解率是否达到下表规定,同时根据污泥含水率记录,审查其含水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并跟踪检查因含水率偏高给污泥最终处置造成的影响。
(六)审查有无相应的污泥泥质检测记录,并将检测记录与规定的标准相比较,检查是否达标。将污泥处置记录上污泥日产生量与初步设计的日产生量比较,审查有无将污泥直接排入江河情况;根据污泥处置记录,审查污泥处置方式是否合规,是否存在与建筑垃圾一起填埋、随意丢弃、未经检测直接用作土地利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某省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审计实施方案及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