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审计-银行审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审计
词条类别
审计知识方法
资源分类
表外业务审计
词条名称
银行保函业务审计
时 间
2016-03-31
作 者
中国审计学会计算机审计分会上海特派办课题组
词条摘要
本词条介绍了银行保函业务审计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银行保函业务审计目标
银行保函业务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检查保函业务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和效益性,揭示商业银行在办理保函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揭示潜在的风险和损失,促进商业银行依法经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
二、保函业务审计内容和方法
1.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
(1)审计内容。
检查银行制定保函等担保类业务基本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等内控制度情况;建立保函业务岗位职责制度和不相容职责分离情况;检查银行是否具备法定担保资格,保函业务是否纳入全行统一授信授权管理,业务是否经过适当的批准和授权;观察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是否健全完整,有无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
检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执行到位情况,必要时进行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观察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效果,是否有违规操作形成垫款或损失,是否多次接受监管当局检查的情况,保函等担保类业务经营目标能否实现。
(2)审计方法。
通过与银行董事会、管理层和相关业务部门座谈,发放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表,查阅相关会议记录,调阅银行保函等担保类业务基本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观察保函业务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评价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调阅保函业务档案和会计账簿等资料,了解保函业务开展情况,观察银行业务是否按照制度执行;调阅岗位说明书,核实担保类业务岗位职责是否明确,不相容职责分离是否到位,例如资信审查、业务授权或审批、记账、复核是否由不同的人员承担;调阅银行检查部门对担保类业务的检查结果,有无发生违反制度规定和重大亏损的行为。
观察业务授权授信管理情况,调阅上级行授权书或转授权书,检查保函等担保类业务已纳入全行统一授权管理,银行是否具备开展保函业务资格,有无越权开展业务的情况;询问和观察,确认保函业务纳入全行统一授信管理,有无超出客户的授信额度。
2.财务核算是否真实完整
(1)审计内容。
审查保函业务纳入全行统一会计核算情况,是否及时登记、销记有关登记簿和表外科目并定期核对有关账簿;银行是否将各项垫款纳入表内核算和管理;各项收入是否记录在相关账户,并在恰当的会计期间反映;检查银行财务会计报告是否恰当地披露了保函等担保类业务账户余额或发生额等相关信息。
(2)审计方法。
调阅会计账表、业务登记薄和档案资料,检查银行保函业务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有无会计核算不真实的情况;是否及时登记有关登记薄和表外科目,业务登记簿与相关科目的报表、总账、分户账是否一致;调阅对账记录,检查银行是否对保函业务定期对账,确保其会计处理的准确性;检查保函业务垫款是否及时转入表内核算,银行有无以贷款掩盖垫款或垫款长期挂账。
调阅保函业务登记薄和会计账表、凭证,对业务收入执行分析性复核,根据有关保函业务的业务量和收费标准,估算预期应达到的收入水平,判断收入是否正常、差异是否重大,进一步调查找出差异的原因;取得各项保函业务协议、收入会计账簿和凭证,检查是否按照协议规定收取相应业务收入,是否全部计入相应的收入账户,比较每月相应的业务收入,审查收入变动与业务量变动是否匹配,对变动异常的月份要进一步检查,是否有收入核算不实的问题。
调阅银行会计账表等资料,检查银行会计报表附注是否恰当披露保函业务的年末余额及其他具体情况。
3.保函业务是否合法合规
(1)审计内容。
审查保函业务遵循法律法规制度情况。检查银行保函业务遵循监管部门法律法规和国际通行惯例,执行银行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情况,是否存在因违规操作、有章不循形成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
审查保函业务操作和管理情况。检查银行办理保函业务时是否审查客户资信,申请人是否符合担保条件;是否对项目进行评估或可行性研究,是否有真实的贸易背景。
审查保函业务异常变动和可疑情况。检查保函业务余额有无突然大幅增加等异常波动情况,是否存在化大为小、化整为零以避开授权限额的情况,是否存在关联企业通过担保类业务套取银行信用的情况。
(2)审计方法。
调阅与保函业务相关的银行内部管理规定和业务档案资料,观察是否按照银行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调阅国内监管部门法律法规规定和国际通行惯例,检查对外出具的保函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审核保函条款是否完整、明确,各条款之间是否一致,是否符合国际惯例;措词是否准确,相关手续是否齐备。
调阅保函业务档案资料,检查银行是否审查客户资信,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是否进行项目评估或可行性研究;检查保函业务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即是否有真实的贸易、借贷、履约及投标等行为。
调阅保函业务状况统计表及档案资料,对业务量执行分析性复核,分析保函业务有无异常波动,对异常变化寻找原因。
4.保函业务风险管理是否有效
检查商业银行对保函等担保类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实施情况,观察业务风险控制措施及其效果,通过揭示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加强防范和控制保函业务风险。
(1)审计内容。
检查银行否设立履行保函等担保类业务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并对担保类业务风险持续评估和监控,观察有无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
检查银行是否采取收取保证金、抵质押等方式控制风险;是否密切关注申请人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业务是否具有真实的交易背景;是否出现由于制度不健全或者管理不到位造成重大风险和垫款,银行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是否实现。
审查担保类业务垫款管理情况。检查有无保函业务形成的垫款,分析垫款形成的原因,查明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弄清银行应承担的责任,检查银行对各项垫款清收的效果。
(2)审计方法。
调阅保函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办法,观察风险制度执行情况,检查银行建立计量、监控、报告保函等担保类业务风险的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是否到位,风险管理措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多次被监管部门或上级行检查,是否形成大量垫款,风险管理和经营目标是否实现。
调阅保函业务资料,关注银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业务风险情况,检查担保措施是否合法有效和充足,并经过授信部门同意审批;是否对非授信客户采用收取保证金、信用反担保及物权抵押等方式落实反担保;调阅保证金账户资料,观察保证金的管理是否规范,保证金是否足额到位,有无挪用保证金和将贷款资金直接用作保证金等违规行为;实地观察抵质押资产管理是否到位,确认各项抵押、质押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妥善保管;调阅相关记录或报告,确认在担保有效期内,银行是否密切关注申请人生产经营、财务等重大经营变化,预防可能对各项担保形成的风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调阅保函项下垫款资料和检查报告,分析垫款是否因制度设计不健全或者银行违规操作有章不循,企业有无利用无贸易背景的保函业务骗取银行资金;延伸审计相关企业,检查银行是否通过保函业务变相发放贷款或融资,逃避信贷管制,资金是否进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延伸外部企业,了解债权落实、保全和处置等管理情况,观察银行是否积极采取措施对垫款进行保全和清理,取得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