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简报精选

审计科研资讯(2019年1月1日—1月6日)

来源: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9-01-11

论文摘要

1 企业审计本质:一个理论框架

作者:郑石桥 周敏李(南京审计大学审计科学研究院)

摘要:基于经典审计理论,提出一个企业审计本质的理论框架。从内涵上来说,企业审计是以系统方法从行为、信息和制度三个维度独立鉴证企业类经管责任履行中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并将结果传达给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制度安排;从外延上来说,企业审计是一个体系,可以按审计主体角度分类,也可以按审计客体角度分类。由于企业审计是一个体系,企业审计本质也就形成一个体系,不同类型的企业审计有其个性本质,各类企业审计有其共性本质。从权能属性来说,企业审计是所有权监督.(来源:《会计之友》2019年第1期, 审计署2017—2018年度重点科研课题“完善国家审计制度研究”(17SJ03002))

 

2 CEO权力、企业战略与审计收费

作者:杨金凤 孙维章 杨洋(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山东工商学院会计学院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摘要:企业战略系企业全局性规划和商业模式的集中体现,不同战略类型反映了企业经营特征和经营风险的差异,而以往审计收费的研究忽略了企业战略这一因素。以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战略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实施的战略越为激进,审计师越倾向于对其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企业战略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利用审计工时和审计调整等独特数据探究企业战略影响审计收费的作用机理,本文发现审计收费更高的原因既包含了审计师容忍风险并收取更高的风险溢价的因素,也包含了审计资源投入更多的因素。CEO作为战略决策和执行的关键角色,当CEO权力更大时,企业战略激进程度与审计收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增强。(来源:《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602024);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7CKJJ25))

 

3 经济责任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实现路径探讨

作者:韩敏(石家庄市审计局)

摘要:从审计形式的视角看,经济责任审计在现存的审计形式中占据关键地位,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如果能着眼于全面施行,那么将会服务于整体性的国家治理。由此可见,国家治理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具备内在的关联性。具体在涉及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能够全面明晰与之有关的审计路径,确保经济责任审计能真正服务于当前各个领域的进步与发展。(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1期)

 

审计实务

1 努力提升审计能力 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

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19年经济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当前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对于广大审计人员来说,如何提升审计能力,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需要,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体会,审计人员提升自身能力,要顺应时代要求,契合工作性质与特点,具体来说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度。

一是要围绕政治性提升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要职责就是促进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推动令行禁止。胡泽君审计长在2018年全国审计机关集中整训动员会上指出,讲政治不仅有个政治态度问题,还有个政治能力问题。笔者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讲,政治能力是其他各项能力的“灵魂”,体现一名审计人员能力的高度。具体地说,要将树立“四个意识”、做到“四个服从”落实到审计工作中,善于从政治高度把握审计方向,突出审计重点,看待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要切实提高政策水平,聚焦中央重大政策落实,准确把握政策调控目标、运行机理与落实难点,深入揭示问题,促进改革深化和政策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要围绕综合性拓展广度。随着信息化日益发展和改革向纵深推进,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项政策相互叠加作用,经济运行的系统性、关联性逐步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审计人员不能囿于狭隘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领域,而是要全方位地充实自己,提升能力结构的“广度”,做到“一专多能”,要全面学习掌握经济运行各个领域的政策体系、专业知识与业务流程,还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应用能力,做到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不同项目的需要,全面系统地看待和处理具体的审计事项,提升对审计业务的综合把握能力。

三是要围绕专业性把握深度。审计是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专业监督,在做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时,要体现专业水准,不能大而无当、大而化之,真正发挥促进整改提高作用和决策参考价值。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与此同时矛盾交织化、问题隐蔽化、手法多样化趋势明显。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能力上具有“深度”,要掌握政策作用机理、权力制衡机制和经济运行原理,在核查问题、分析判断时做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努力揭示真相,切中要害,发现规律,避免判断不准、核查不深、分析不透,建议不实。

四是要围绕经常性巩固厚度。国家审计是对经济社会运行进行经常性监督的制度安排。笔者理解这种“经常性”体现在对重大政策落实、重要改革推进、重点资金使用的持续关注和监督。近年来,中央关于三大攻坚战、“三去一降一补”、“六稳”等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经济政策持续贯彻落实,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面对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审计工作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加大”、“四个促进”的要求,精准聚焦,迎难而上,持续发力,善作善成。这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功底,还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韧劲既是一种宝贵的精神,也是一种厚实的能力。工作中,要避免自我要求不高、持续作战能力不强、遇到矛盾绕着走的问题,不断转变思想作风,切实加强学习,厚植拼搏精神,做到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持续推动政策落实,促进完善国家治理。(作者: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曾稳祥 来源:审计署官网)

 

2 央企金融业务领域审计应关注的几项重点内容

近年来,部分实体类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的金融业务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集团公司主要的业务板块和利润增长点。据统计,截至2018年9月,已有近70家央企控股或参股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各类金融子公司,并通过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平台开展委托贷款、金融租赁、信托、保险、保险经纪、证券等多项金融业务。随着央企金融业务“热潮”的兴起,在央企审计中需要关注该企业在金融业务领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及决策部署情况,进一步加大审计力度,重点关注央企在中央调控政策效果弱化、偏离主业、脱实向虚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加大对央企金融业务领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审计力度。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审计发现,部分央企通过设立基金、信托计划等方式,向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两高一剩”等限制性领域融资,甚至借助于企业内部低成本融资直接投资房地产开发,频拿“地王”,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金融政策的效果。因此,在对央企金融业务领域进行审计时,应着力推动央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关注相关政策执行。

二是加大对央企金融业务领域促进产融有序结合,促进主业发展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的关注力度。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央企发展金融业务的“初心”,是为助推主业发展,拓宽融资方式或渠道,提升金融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盘活存量资产,为集团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是为了发展“产业金融”,而非“金融产业”。目前,在一些央企的利润构成中,主业、房地产、金融业务甚至达到三分天下,存在脱实向虚、偏离主业的风险。因此,在对央企金融业务领域开展审计时,应结合对该央企的功能定位,以及开展金融业务的初衷和目标,从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等方面入手,调查了解其业务开展是否符合企业的定位,是否有利于企业整体功能和目标的实现,是否实现了以融促产,立足主业、实业,推进产融结合,进而促进企业更加清晰地发展,摆脱功利化、短视化的倾向。

三是关注金融业务与核心产业之间是否实现风险隔离以及建立金融业务风险监控报告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近年来,部分央企大量开展融资性贸易、“产业链”金融服务和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忽视了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对高杠杆等风险的把控能力降低。因融资性贸易和“空转”、“走单”等无实质性贸易及高杠杆业务增多,导致违约等问题频发,央企则成为最后支付人,承受巨大损失。因此,对金融业务领域进行审计时,应关注其金融业务与核心产业之间是否实现有效风险隔离,是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业务风险监控体系,加大对“产业链”金融业务、委托贷款、内保外贷、融资租赁、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业务的审计力度,推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作者:审计署重庆特派办朱寒秋来源:审计署官网)

 

3 关于深化内部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是审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审计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全面履职尽责、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以坚持和加强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首要原则。实践中,很多部门和单位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等,作为党委(党组)内部审计工作的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为了提升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本部门本单位党委(党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凡是涉及审计计划确定、审计情况报告、违规事项处理、违法问题移送等重大事项的,都要向党委(党组)报告。

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以优化和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为重点。当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审计机关、主管部门、内审协会等外部力量的引导与推动,更离不开组织内部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程度的提升。

改革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应探索创新保障内审人员履职尽责的考核激励机制。各部门和单位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机制,明确业绩评价的依据、方法和考核标准,全面客观评价内审人员工作业绩和发展潜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激励措施。既通过正向考核激励干事创业、用实绩检验责任担当,也通过必要的责任追究督促内审人员坚持职业操守、保持勤勉尽责。

 

服务改善风险管理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风险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是一种审计类型;后者是一种强调将审计风险评估和分析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的审计取证模式。

风险管理审计应以内部控制研判为基础。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重点关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方法、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应对措施,以及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态度、理念、胜任能力等内容,结合内部控制、财务、绩效的审核结果,对风险管理现状及效果进行专业判断,评价风险管理的合理性、措施的适当性以及执行的有效性。

风险管理审计应关注战略管理和绩效。内部审计人员应当站在组织战略管理的高度,运用系统思维,充分把握组织总体发展态势,找准组织发展瓶颈,为组织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既要熟练运用审阅、检查、访谈、分析程序等传统审计方法,也要学习掌握关键风险指标分析、生命周期分析等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了解风险管理的最佳实务,与通过测试和评价获取的具体情况对比分析,从而找到差距及产生差距的原因,为服务组织改善风险管理提出意见建议。

 

全面理解绩效审计

把握好绩效与真实合法的关系。绩效审计不能与财务收支、合法性审计完全割裂。绩效审计建立在基础数据资料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只有在完成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并对其不真实不合法事项进行调整的前提下,绩效审计才有现实意义。

关注资源分配和发展战略。不仅要关注组织的经营与管理,促进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充分挖掘人财物潜力,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要关注组织发展战略。组织发展战略既体现组织的持续增长,更体现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应当通过绩效审计,推动组织发展战略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服务。

注重相对性分析。审计人员应当根据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选择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和审计评价标准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其中,分析方法最为常见。在运用分析方法时,除采取绝对数量、变化趋势等分析外,更要注重对评价指标的相对性分析。

 

更新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对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是一项基本职责。其主要目标是,评价内部管理的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促进其认真履行经济职责;加强对内部管理领导人员的考核,为管理层或人事部门考核、奖惩、任用干部提供依据;促进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随着组织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可和期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断拓展,已不仅仅是狭义上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也逐渐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范畴。可以说,任何内部审计都具有经济责任的元素,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涵盖了单位履行职责的各个方面。

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注重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的要求,紧扣中央精神和改革发展要求,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看是不是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是不是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是不是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要坚持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让审计评价更准确客观、责任认定更令人信服。

实施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当实现责任、家底和发展“三兼得”。既要聚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又要通过审计摸清被审计单位家底,以审计发现的问题为基础,提出促进完善内控、防范风险、健全制度的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完善组织治理、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精准把握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是近年来内部审计的一项新任务。《规定》明确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应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依据有关规定,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的基本对象,主要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单位领导。

内部审计机构应充分认识新时期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的极端重要性,准确把握本组织面临的主要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风险。善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分析手段,对被审计领导人员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促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切实发挥审计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作用。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应重点关注贯彻执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遵守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重大决策、完成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组织自然资源资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资金征管用和项目建设运行情况等。通过审计推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强化内审发现问题整改和成果运用

树立内部审计成果的产品意识。内部审计成果,是内部审计投入产出的核心“产品”,是工作成效的集中反映。内部审计只有取得丰富成果,才能谈得上价值创造、成果运用和督促整改问责。因此,应当牢固树立审计成果的产品意识,努力打造高质量、高产出的内审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

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责任机制。需要强调的是,审计工作的完成,并不是以发现审计问题、出具审计报告为标志,而是以审计发现问题得到整改为标志,因此应采取有力措施,督促整改,切实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促进内部审计建设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机制和问责机制,明确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整改第一责任人,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及时研究分析审计提出的建议,并将内部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和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协助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督促落实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对于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

落实审计成果运用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组织切实整改,保护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积极性,《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了审计机关有效利用内部审计成果的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成果意识,创造能够为审计机关所认可的工作成果,并以此赢得所在部门单位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内部审计与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交流、协调,实现信息共享,提高认知度。(作者:审计署内部审计指导监督司司长李凤雏 来源:中国审计报)

 

最新资讯

中国审计学会秘书处关于收缴2019年度会员会费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审计学会,审计署各特派办审计理论研究会,其他单位会员,个人会员:

根据中国审计学会章程和《中国审计学会会费收缴和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会开始收缴2019年度会员会费。请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按会费规定标准于2019年3月15号前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向中国审计学会秘书处缴纳。会费规定标准为:企业单位会员,3000元/年;事业和社会团体单位会员,2000元/年;个人会员,150元/年。

中国审计学会银行账户户名:中国审计学会,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紫竹院支行,账号:0200007609014477473。在转账会费时,请务必填写缴费单位名称或个人会员姓名。

按照中国审计学会章程,会员如果2年不缴纳会费,视为自动退会,将不再赠阅《审计研究》等。

中国审计学会秘书处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号。邮政编码:100086。

联 系 人:赵娜、王大强

联系电话:010—82199819、82199815。

中国审计学会秘书处

2019年1月2日 

(来源:中国审计学会)

责任编辑:张楠、董子豪

主管单位:审计署 主办单位: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协办单位:审计干部培训中心、中国审计报社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玉林里25号楼(100069) 联系电话:010-63508282 转 6(书屋、培训)、010-57910897/8、025-58318127(审计师考试报名)
新出网证(京)字275号 京ICP备12049745号
网站域名
证书
中国互联网
举报中心
北京地区网站
联合辟谣平台
网络110
报警服务
北京互联网
举报中心
北京12318
文化市场
举报热线
Copyright 2016 新出网证(京)字275号 京ICP备120497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