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10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大兴水利”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之后,2011年7月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因九位国家领导人的出席被媒体称为“最高规格的水利工作会议”,用水利部人士的话说,“这在共和国水利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此次会议的意义非同一般”。某知名网站发表文章称,此次会议至少传递出三重信号:一是极端重视,二是加强给力,三是真抓落实。简而言之就是“领导真重视、资金真投入、工作真落实”。
这三个信号确实显而易见,而且非常强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把水利的重要性再次提到了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个“安全”是广义的,包括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正是极高的定位表明了极端的重视。如水利部部长陈雷所说,“这样的定位,是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水情的准确把握,是我们党对水利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就全社会最为关心的“公共财政如何确保水利投入”这一现实问题,一号文件中提出的多项措施在会上得到重申: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等等。不可否认,这些硬指标是相当的给力,再加上金融的支持和社会资金的广泛吸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水利,更多治水、管水的措施落到实处。
信号发出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迪。农水专家学者看到了中国水利大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施展自己才华的广阔舞台,农民们看到了战胜天灾、旱涝保收的希望,商人们看到了水利大建设触及的产业链以及隐含的巨大商机,证券投资者则看到了水利板块股的美好前景……而我,一名长期奋战在水利和三农领域的审计工作者从中获得了两个启示: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涉“水”审计任重道远。国家审计首先关注的是财政资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解读一号文件时说:“2010年我国水利投资是2000亿元,高出一倍就是4000亿元,未来10年的水利投资将达到4万亿元……按照目前全国每年土地出让金收益算,10%就是700亿元左右,这是水利投入的一大来源。”以上数据表明,今后的涉“水”审计时间跨度会很长,而且面广量大,重要性可见一斑。这对审计机关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财政资金是否到位、是否安全、投向何处、有无被截留挪用是审计机关一贯关注的问题。此外,审计还应逐步拓展到更深层次的更多领域,如,财政资金的分配机制是否真正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水利大基建是否指向当前最薄弱的环节,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而不是借此机会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水利项目的安排是否有利于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从根本上减少灾害发生,减轻灾害影响,而不仅仅是过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应对灾害等等。总而言之,涉“水”审计的新要求、新内容、新思路、新措施是各级审计机关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监督与服务并重,涉“水”审计方能给力。审计一向被称为“经济卫士”,为公共财政把好资金关责无旁贷。各级审计机关应大力开展水利工程跟踪审计、竣工决算审计,以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水资源费、水利工程水费等专项资金审计,并结合绩效审计、环境审计,对财政资金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为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提出审计意见;还应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主管水利、农业的政府部门或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推动形成严格的行政问责制度;亦可借助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让水利事业的各项投资和举措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检验和监督,促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大监督力度。此外,审计还有个名字叫“参谋助手”,为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提供审计服务同样很重要。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独立性强、接触面广、客观公正、严谨细致”的优势和特点,广泛开展各项审计调查,从微观入手,最终着眼于宏观,为政策制订部门建言献策。审计调查可以针对一号文件中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的实际执行情况、效果及影响进行跟踪和评估,并向有关部门及时反馈信息,便于纠正偏差或作出调整,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可以服务于水利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如大胆探索供水价格、排水价格方面的专项审计调查,多渠道收集第一手审计资料,并运用科学的审计分析方法,为水价改革增加一份有力的审计依据。需要强调的是,审计监督和服务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二者并重,方能在涉“水”审计中形成合力,助推水利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张黎)
(责任编辑:周鑫、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