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数字在线网
欢迎您: 退出
浏览人数/浏览次数:/
当前位置:首页 > 专家观点

让“环境账”成为官员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17-12-15    点击量: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这被认为是对离任官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算“经济账”的同时,进行“自然资产离任审计”、算“环境账”。审计署负责人表示,为离任官员算“环境账”,目的在于“让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领导干部履职的刚性要求”。

  官员离任,意味着此前所任职务结束,在升迁或者转任其他职务前对其履行制度化的审计程序,是对过往任期考核的再确认。官员离开不仅经济上要“干净”,环境上也要“干净”,这里的“干净”意味着无旧账,同时还反馈出官员的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观。此前屡屡冒出的“带病提拔”现象,反映的多是官员旧的经济问题,而“环境账”算不清的影响可能更深远、损失也更大。因为官员履新职务可能又延续其错误的发展观,为未来的某次生态灾难埋下伏笔,可以说,官员的“环境病”和“经济病”如出一辙,只是一“病”各表。

  复杂的“经济账”哪怕再扑朔迷离,依然有迹可循,毕竟国家制度层面有常规的审计程序设置,通过基础的审计工作从而发现问题或者问题线索,依然可以牵出惊天大案。相较之下,“环境账”怎么算、具体算法如何,依然是考验审计监督的一个新问题。根据审计署的详细解读,待审计的离任官员“环境账”主要包括从政策贯彻、守法状况到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六方面内容,涵盖官员生态责任的全过程。问题在于具体到操作,如何进一步落实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审计的切实威慑力,正如审计署负责人所言,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对象所在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针对不同类别自然资源资产和重要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分别确定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

  生态保护的国策是否受到重视、官员是否尽职贯彻,责任人的态度至关重要,但态度本身可能无法量化,开会多、表态多不代表高度重视,从口头重视落实到行动,需要具体化的考量。相较来看,既定的生态目标、空气质量承诺尚属于可以第三方予以评价的因素,而环保资金的“征管用”以及环保项目的施工建设则更属于审计部门常规工作的范畴,对离任官员进行生态审计,首先要从具体可操作的因素和项目入手,将审计监督的价值发挥出来且发挥到极致,进而推动诸项宏观考核的个案落地。

  让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对官员履职的刚性约束,所希望达至的制度目标在于,官员的环境责任应当成为评价和指导公职人员具体施政行为的标准。官员的升迁、平稳着陆乃至被查处,其履职期间的生态作为都应作为参考,对此制度设计层面的审计监督要有话语权,同样受到法律保障的各项社会监督和评价也要有指出问题、表达看法的渠道和机制。爆发重大的生态事故,官员当然要问责,问题在于追责往往在生态事故发生之后,至于日常的审计监督结果被直接作为问责依据则属极端情况。考虑到“环境账”的重要性,今后常态的官员选拔、任用过程中,官员环境审计能否作为切实可参考的评价标准之一?

  给离任官员算“环境账”,意味着对官员进行政治评价时,在经济指标之外需要切实加入对官员环境观的考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盲目的经济发展已经不能再压倒一切,起码生态环境不能再想当然地成为被牺牲的对象。审计监督的工作特点以及优势要发挥出来,从查账开始爬梳线索,与遍布民众日常生活各角落的社会监督密切结合、无障碍对接。给官员算“环境账”,要实现全过程监督,其结果要能影响责任人仕途,唯有如此,官员的环境责任才能受到重视。

 



    (责任编辑:周鑫、王皓楠)
附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