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数字在线网
欢迎您: 退出
浏览人数/浏览次数:/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地方政策解读 > 水资源

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综合治理规划解读

来源:    时间:2017-09-26    点击量:


  长江、嘉陵江滨江地带是主城区大山大水格局的核心区域,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走廊和展示城市风貌特色的窗口。受地形地貌和三峡水库蓄水带来的水位周期性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了约20米高差的消落区。长期以来,由于对消落区缺乏系统的规划与治理,导致滨水区景观缺乏特色,环境品质普遍不高。为建设美丽山水城市,提升滨水地带景观品质,贯彻落实国务院三峡建委会议有关要求,我市于2016年4月启动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综合治理的前期工作,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市规划局开展了消落区治理规划统筹工作,根据 “统一规划、明确标准”的总体要求,在渝中区、南岸区、江北区三个区的消落区综合治理设计方案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消落区综合治理规划统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17年5月,市政府正式批准《方案》。

  为更高的方便社会公众广泛知晓该规划,现对《方案》作如下解读:

  一、规划范围

  本次综合治理规划范围涉及渝中、南岸、江北三区的长江、嘉陵江两侧岸线共58.6公里,重点是对滨江路外侧堤岸至海拔160米水位消落区进行综合治理规划设计,面积约7.5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与重点

  规划以“美丽两江、生态水岸”为总体目标,将两江四岸核心区域建设成为主城区“美丽山水”风貌特色的重要景观展示带、弘扬生态人文、融入城市公共活动的活力水岸线。规划重点为“库岸防护、污垃治理、生态修复、市民活动”,提出“安全防护、稳定库岸;污垃治理、美化岸线;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公共优先”四方面规划导向。

  三、统筹规划指引

  规划结合正在推进的城市净化工程、亮化工程、内畅工程、文化工程等,提出了九项统筹规划指引:

  一是优化岸线功能。整合滨江岸线的功能业态,以休闲游憩、提升活力为目标进行优化。逐步搬迁置换岸线现有的仓储物流、批发市场、货运码头等功能,改造为休闲游览空间或具有观光功能的客运码头。

  二是合理组织滨水区车行、人行交通。加强滨江路外侧空间与滨江路内侧人流集聚的开敞空间、商业中心、旅游景点、主要居住区和重要的交通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提升滨江空间的可达性。综合协调好公共停车空间、轨道和公交站点与游客通道的关系。

  三是完善滨水休闲步道系统。根据现状基础,以及冲刷岸与淤积岸不同的地形和水文条件,多方式构建完整、连续、多层级的滨水步道系统。充分发挥步道的休闲、观景、健身功能,为市民营造欣赏体验滨水风光的良好步行环境。

  四是因地制宜,对岸线实施分类整治。根据岸线的现状与基本条件,结合安全防护、稳定库岸工程,按照生态缓坡、分级护岸、硬质阶梯、直立挡墙和高架桥5种不同岸线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植物界面和融入文化元素等景观环境整治方案。

  五是打造亲水活动空间。根据消落区现状及资源环境条件,重点结合滨江公园、广场、湿地公园、亲水码头等打造多样化的亲水活动空间。

  六是强化污水及垃圾治理,完善以环卫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结合人流活动主要节点,统筹规划公厕、垃圾收集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七是绿化美化江岸,建设生态水岸。在珊瑚公园、塔子山公园等处构建滨江绿地与消落区之间的“生态桥” ,联通山与水,陆地生态系统与河流生态系统。营造类型多样的生境,为不同生物筑巢繁殖、觅食、栖息提供空间。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筛选适宜主城段消落区栽植的特有乡土植物种类,分水位区段进行优选配置,在有条件的区域构建多层次的有机植物群落,修复持水固土、净化水质及滨水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在冲刷岸等不利于植物栽植的区域建议采用多样化方式(如硬质化阶梯等)进行美化处理。将生态恢复与植物景观塑造相结合,丰富景观层次,营造层林叠翠之美。

  八是规划富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眺望系统。根据落差较大的地形特征,结合规划的滨江广场、滨江路人行道、城市阳台等,打造山、水、城、桥相融合、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观眺望空间。

  九是提升夜景照明。结合都市功能核心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重点突出两江交汇区域主题灯光设计,优化一般区域滨水活动区及步道夜间照明。

  《方案》还对朝天门、江北嘴、弹子石广场、哑巴洞、珊瑚坝、三洞桥、洪崖洞、弹子石码头、长安码头、忠恕沱码头等10处主要景观节点,编制了规划导则,提出了详细规划指引。

  四、近期行动计划

  目前,规划统筹方案已获市政府批准,下一步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将按照规划统筹方案的相关要求,抓紧开展消落区治理的前期准备和协调工作,分别组织实施。

    (责任编辑:周鑫、王皓楠)
附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