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污染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对海洋污染明确定义为:“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人海洋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其他各种合法活动、损害海水的正常使用价值和降低海洋环境的质量等有害影响。”其他一些自然因素,如水土流失、海底火山爆发以及自然灾害等,引起海洋的损害则不属于海洋污染的范畴。海涛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一)污染源多
除人类在海洋的活动外,人类在陆地和其他活动方面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也将通过江河径流人海或通过大气扩散和雨雪等降水过程,最终都将汇人海洋。人类的海洋活动主要是航海、捕鱼和海底石油开发,目前全世界各国有近8万艘远洋商船穿梭于全球各港口,总吨位达5亿吨,它们在航行期间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机舱污水,仅这项估计向海洋排放的油污染每年可达百万吨以上。通过江河径流人海含有各种污染物的污水量更是大得惊人。
(二)持续性强
海洋是地球上地势最低的区域,它不可能像大气和江河那样,通过一次暴雨或一个汛期使污染得以减轻,甚至消除。一旦污染物进人海洋后,很难再转移出去,不能溶解和不易分解的物质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可以通过生物的浓缩作用和食物链传递,对人类造成潜在威胁。
(三)扩散面广
全球海洋是相互连通的一个整体,一个海域出现的污染,往往会扩散到周边海域,甚至扩大到邻近大洋,有的后期效应还会波及全球。比如海洋遭受石油污染后,海面会被大面积的油膜所覆盖,阻碍了正常的海洋和大气间的交换,有可能影响全球或局部地区的气候异常。此外石油进人海洋,经过种种物理化学变化,最后形成黑色的沥青球,可以长期漂浮在海上,通过风浪流的扩散传播,在世界大洋一些非污染海域里也能发现这种漂浮的沥青球。
(四)难以控制
海洋污染有很长的积累过程,不易及时发现,一旦形成污染,需要长期治理才能消除影响,且治理成本费用较大,造成的危害会波及各个方面,特别是对人体产生的毒害更是难以彻底清除干净。
二、海洋污染物的分类
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石油及其产品
包括原油和从原油中分馏出来的溶剂油、柴油、汽油、煤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等。在石油开采、运输、炼制及使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人海。其危害:一是在海面形成油膜,减弱太阳能辐射透人海水的能力,影响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二是干扰生物的摄食、繁殖和生长,影响生物分布和群落结构;三是杀伤鱼卵和幼鱼;四是引起污染物在鱼、虾、贝类、藻类体内积蓄,降低食用价值;五是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引起大面积缺氧,使海洋生物濒临死亡。
(二)金属和酸、碱
主要来自工、农业废水和煤与石油燃烧而生成的废气,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这类物质人海后往往在河口、港湾及近海水域,或直接危害海洋生物的生存,或蓄积于海洋生物的体内而影响其利用。
(三)农药
主要是施用于森林、农田中的农药随水流人海,或逸人大气沉降人海。其中,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的性质稳定,能在海水中长期残留,对海洋的污染较为严重,加之它们疏水亲油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危害海洋生物。
(四)放射性物质
主要来自核爆炸、核工业或核舰艇的排污。
(五)有机废液和生活污水
来源于造纸、食品等工业的废物人海后,可大量消耗溶解氧导致动物死亡;生活污水中除含有寄生虫、致病菌外,还带有氮、磷等物质,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甚至引发赤潮。
(六)热污染
来自电力、冶金、化工等工业的冷却水,可导致局部海域的水温上升,使海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影响海洋生物的新陈代谢,对热带水域的影响较明显,严重时,可使动植物群落发生改变。
(七)固体废物
主要包括工程残土和城市垃圾等,投弃人海后能破坏海滨自然环境及生物栖息环境,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也可溶于海水造成污染。
(八)过量的海洋倾废
海洋倾废是利用海洋的自净能力和海洋的环境容量选择适宜的海洋空间来处理废弃物质,是海洋空间资源环境效益的重要体现。但过量的海洋倾废,会造成海洋环境和水产资源的重大损失,而且也会危及人们本身的健康。
三、海洋污染的危害
海洋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工业废水、废渣直接或间接地(经江河)排放和倾倒;生活污水、垃圾、农药等直接或间接排放和倾倒;船舶、油船排放的废水和废物;海底石油开采渗漏的石油及其他有害物质;投弃海洋中放射性废物;大气降落的有害灰尘和有害气体。其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局部海域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地增殖造成的。赤潮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是海洋污染。大量含有各种有机物的废污水排人海水中,促使海水富营养化,严重破坏局部海域水体原有营养物质的平衡,使水域呈“过肥”状态,这是赤潮藻类能够大量繁殖的重要物质基础。赤潮发生后,又会带来严重后果:一是大量赤潮生物集聚于鱼类的鳃部,使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二是藻体在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及其他海洋生物因缺氧死亡,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使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三是鱼类吞食大量有毒藻类。同时海水的PH值也会升高,黏稠度增加,非赤潮藻类的浮游生物会死亡、衰减,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赤潮藻也因爆发性增殖、过度聚集而大量死亡。
(二)海洋生物逐步减少,多样性急剧下降污染严重的海域使得生物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展开了非正常状态下的生存竞争,结果是耐污染的一些生物可能保留了下来,并得到发展,而一些适应不了污染环境的优生生物反而遭到淘汰,甚至死亡。
(三)海洋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环境污染的生物大量死亡,这些死亡生物腐化后的毒素,可能通过食物链进人人体,导致人体中毒,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浮游植物死亡,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低,加速温室效应。此外,海洋环境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失去应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等。
四、海洋污染的现状
(一)石油开采对海洋的污染
海域石油蕴藏量十分丰富,目前多数开发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开发。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飞速发展,有的钻井船和采油平台,人为地将大量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不断地排人海洋,因此,海洋石油开发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程度上对近海海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海洋石油开发对海洋造成污染的主要表现是:
1.生活废弃物、生产(工作)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排人海洋。
2.意外漏油、溢油、井喷等事故的发生。
3.人为过程中和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含油污水流人海洋中。石油进人海水中,使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被石油吸收,油膜覆盖于水面,使海水与大气隔离,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而且石油对幼鱼和鱼卵的危害更大,在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来的幼鱼鱼体会扭曲并且无生命力,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使其死亡。油污使经济鱼类、贝类等海产品产生油臭味,成年鱼类、贝类长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其体内蓄积了某些有害物质,当进人市场被人食用后危害人类健康。此外,它还会导致大量的鸟类死亡。
(二)船舶运输对海洋的污染
漫长的海岸线,拥有大量的港口和船舶。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纵、海上事故及经由船舶进行海上倾倒致使各类有害物质进人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船舶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1.船舶操作污染源。这种污染的产生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如:有的船舶工作人员故意将含有有害物质的洗舱污水排人海洋,船舶机舱工作人员故意将含有污油的机舱污水未经处理排人海洋,还有的由于工作责任心不强错开伐门将燃油排人海洋。
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于发生海上事故,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等事故使各种污染物质,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舱由于事故破裂造成的渗漏对海洋造成的污染。
3.船舶倾倒污染源。这种污染源的产生,主要表现在,经由船舶故意将陆地工厂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废料、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产生的带有污染物质的污泥污水,倾倒人海洋。
(三)陆地工业企业对海洋的污染
近几年来,我国沿海时常发生海水赤潮等海水变质现象。除气候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陆地工业企业对海洋的污染。陆地工业企业对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现在:
1.与海相通的河流两岸的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人海洋。在这些污水中含有一些重金属类如汞、镉、铅。这些重金属对于海洋生物危害比较大。污水中除了含有重金属外还有有机物污染源和无机氮、活性磷酸盐。这些无机氮、活性磷酸盐使海洋植物疯狂生长,近而形成赤潮现象。
2.陆地工业企业利用通海河道将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排放或直接倾倒河岸,随河水或涨落潮流人海洋,进而污染近岸海域,造成污染。
(四)海洋倾废对环境的污染
海洋倾废是目前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渠道之一。早期由于忽视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造成局部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