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和审计署《2016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试点审计工作要摸清领导干部所在地区主要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和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指标以及变化情况。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必须依托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数据比对和分析,完成对实物量及变化情况、重要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等重点内容的核实和定量、定性,以节省审计时间、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一、“3S”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3S”技术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其中:RS技术可实施快速的提供大面积地标物体及其环境的集合与地理信息及各种变化,GIS技术是针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的综合处理和应用分析,GPS技术是实施快速的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
二、“3S”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审计的尝试和探索
随着土地、矿产、林业、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资源环境审计的要求。近年来,部分审计机关在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项目时,已经开始积极尝试引入“3S”技术辅助开展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3S”技术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按照试点工作方案“摸清情况、揭示问题、分析原因、界定责任”的总体思路,根据被审计地区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为保证数据完整性,提高审计效率,节省审计成本,拓宽审计范围,审计组与某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以下简称某省测绘局)进行合作,利用“3S”技术,从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统计分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辅助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
1.总体思路
利用GIS技术将周期性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被审计地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2011年至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2015年土地变更增量数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第七次、第八次和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数据、自然保护区范围矢量数据等进行叠加分析;利用R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数据分析筛选出疑点图斑,;利用GPS技术结合其他资料对疑点图斑进行现场核定取证。此外,根据土地、森林部分业务数据存在重叠情况,审计组交叉比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林业部门的退耕还林数据,核实虚报耕地面积和退耕还林面积、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等问题。
2.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情况
利用某省测绘局掌握的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础测绘数据、以及收集的二调数据、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卫星影像数据等,对被审计地区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等进行计算,摸清被审计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的基本情况。
3.“3S”技术在土地资源审计中的应用
针对审计部门对国土资源方面的审计内容,通过数据生产、整理,通过统计、叠加分析等技术方法,获取耕地、基本农田、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自然保护区等相关监测信息。
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科学合理的审计步骤开展工作。最终,利用“3S”技术,审计发现被审计地区部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未及时完成复垦,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存在“先占后补”、“占优补劣”、“占多补少”等问题。
四、审计经验总结
(摘选自“2017年资源环境审计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材料)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