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宣传与舆情动态
第 39 期
(总第 403 期)
中国青年报 “ 国家审计案例故事 ” 系列报道(十三)
杭州 “ 房叔 ” 落马记
按 : “审计是国家反腐的利剑和尖兵”。 6 月 28 日上午 ,刘家义审计长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国务院关于 2014 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这份一万多字的报告就是国家钱袋子的 “ 体检报告 ” ,其中有着国家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也有向腐败问题亮剑的问题线索,充分发挥着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近期,中国青年报与审计署办公厅合作,派记者深入审计现场,了解审计人员是如何为国家经济的深化改革护航服务、如何从一组组枯燥的数据中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线索,讲述审计工作报告背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中国审计故事,力求推动和完善 “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 的制度机制。
现将国家审计案例故事转载如下,供大家参阅。
杭州 “ 房叔 ” 落马记
本报记者 洪克非
受贿 1.24 亿元,贪污 1053 万元,杭州市房管局原副局长张新 —— 一名副处级干部,因疯狂敛财博得杭州 “ 房叔 ” 的大名。
2014 年 9 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贪污罪依法判处张新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起小官巨贪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或许,在正义之锤敲响的那一刻,张新还是无法相信,自己监守自盗、精心谋划的 “ 饕餮盛宴 ” ,竟然毁于一次例行的审计。
消失的档案
2010 年 10 月,审计署组织对 18 个省(市)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根据安排,由长沙特派办负责对浙江省杭州市 2010 年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情况进行审计。
此次审计的重点内容是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房的投资、建设、分配、后续管理及相关政策执行情况。审计组的主要任务是,在摸清杭州保障房总体情况的同时,突出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审计,促进住房保障政策落实,维护群众住房保障权益。
在审计资金使用情况时,审计人员发现了一个疑点 —— 杭州市近年来有大量的廉租住房建设资金被投入危旧房改造项目。
随后,审计人员跟踪资金流向,发现杭州市房管局动用廉租住房建设资金购置了大量拆迁安置房。而检查购置明细时,细心的审计人员发现,市房管局在 A 小区购置的拆迁安置房金额达到 2.29 亿元,购置价格也远远高于其他房源,单价更是达到 7300 元 / 平方米。
凭借多年的保障性住房审计经验,审计人员觉得其中必有蹊跷。审计组锁定 A 小区项目这一目标,立即兵分两路,一组前往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的开发公司了解基本情况,另一组则前往市房管局调阅该项目详细的房产拆迁档案。
于是,就有了审计人员和时任房管局副局长张新的初次交锋。当审计人员提出要求查阅 A 小区项目的房屋拆迁档案时,张新却答复该项目未要求归档,没有档案。这显然有悖常理,因为根据相关规定,城市拆迁档案必须归入市房管局保存。
审计人员决定自行前往房管局档案馆调阅档案,然而档案馆工作人员却声称,负责档案管理的同志生病休假,需要一个月后才能上班。
调阅档案只是审计检查的常规做法。房管局相关人员的搪塞阻挠,反而引发了审计人员的怀疑,莫非这消失的档案背后,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为了避免再生枝节,审计组要求房管局主要领导配合,并连夜前往档案馆,取得了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的所有房产拆迁档案。
违规项目有隐情?
就在审计人员取得档案资料的同时,前往项目开发公司现场的另一组审计人员也有所收获。
他们发现,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涉及的原土地所有者,即被拆迁方,竟然就是发起成立项目开发公司的两家私营企业甲公司和乙公司。
审计人员马上联想起档案中的记录,在 A 小区安置房项目拆迁过程中,项目开发公司共支付甲公司和乙公司拆迁补偿款 1.6225 亿元。
为什么在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中,开发商恰好是被拆迁方呢?开发商又是如何取得 A 小区项目的开发权?巨额拆迁资金左手倒右手的背后又有什么隐情?疑点丛生,审计组感觉到这绝对不是一起简单的资金挪用事件。
审计组随即展开了闭门讨论,商定从两个方面深入追查,一方面,调查该项目开发商的开发资质以及项目的审批程序是否存在违规之处;另一方面,直奔主题,调查巨额拆迁补偿金是否真实、合法。
审计人员来到杭州市建委,相关工作人员称, A 小区项目的建设审批手续市房管局的张新最清楚,因为张新当时担任市建委住房开发处的处长。
再一次,审计人员与张新短兵相接。在这次谈话中,张新对有关的情况要么 “ 记不清 ” ,要么 “ 不太熟悉 ” 。
当被询问到 “ 项目开发公司开发项目的土地为什么在其两家股东名下 ” 等关键问题时,张新的说法是,按照杭州市政策,确实不允许企业利用名下土地自行开发拆迁安置房项目。可是这个拆迁安置房项目有点特殊,因为甲公司和乙公司经营困难,住房困难职工较多,这是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问题而特事特办的项目。
探访 “ 皮包公司 ”
审计组决定,既然正面接触难以奏效,那就另辟蹊径,从外围对各个疑点进行突破取证。
两家企业是否真的如张新所说是经营困难,住房困难职工较多?审计人员决定对甲公司和乙公司的背景进一步调查了解。
看到审计人员突然上门拜访,乙公司负责人董某神色有点紧张。审计人员通过与董某谈话、查阅相关财务资料发现,该公司系 2005 年 8 月成立,经营规模较小,经营房地产经纪业务,仅有五六名职员,公司财务账上除了 2005 年 8 月一笔 300 万元的支出外,其他均为零星支出。
对于这 300 万元支出的用途,董某的解释是:购买杭州市园林工程公司国有土地上的几处房产,并租用杭州园林的上述土地。审计人员敏感的神经再次被触动了,因为这宗土地,正是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的部分用地。
这正是审计组需要的答案。
而甲公司的情况也与乙公司的情况类似: 2004 年 8 月成立,当月以股权转让方式,以 1000 万元价格从老的甲公司取得其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所有权。而这片地也正是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的部分用地。
显然,并不存在张新所说的困难职工较多、需给予政策照顾的情形。而根据经验,审计人员也判断,这两家公司就是为了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而诞生的。
巨额拆迁补偿费用弄虚作假
在调查项目开发公司背景的同时,另一审计小组围绕拆迁补偿费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展开了深入调查。
思路还是采用证伪的方法。按照杭州市城市拆迁管理办法测算, A 小区地上房屋建筑物的平均补偿价格约为 4000 元 / 平方米。甲公司和乙公司实际获得的补偿费用总额 1.6225 亿元,据此倒推,则该地块合法产权的建筑物应多达 3 万多平方米。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市房管局的拆迁档案里除了一份拆迁补偿协议外,并未留有该拆迁地块的原有房屋建筑物的任何资料。 “ 原始的影像资料和档案、记录都消失了,其目的显而易见。 ” 审计人员说。
为了核实该地块拆迁前房屋建筑物的真实情况,审计人员开足马力,一方面延伸至规划部门,查阅当地原来的详细控制性规划;另一方面到小区进行实地走访,询问附近居民。两组人员把调查结果相互对照后发现:乙公司地块为国有划拨土地,房屋建筑面积仅 623 平方米,其余均为未获得产权的临时建筑约 2573 平方米;甲公司地块为集体土地,地上建筑物为临时建筑约 5000 平方米。
异常高额的拆迁补偿金背后,果然藏着弥天大谎。
审计人员根据杭州市城市拆迁标准测算,两公司获得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的实际成本不超过 2000 万元,即使将临时建筑物也视同为有产权的建筑、并参照相邻地段商品房市价计算,其补偿金额也仅为 8000 万元,两企业在拆迁安置补偿上至少获利 8225 万元。
层层暗箱操作浮出水面
企业幕后关系和巨额资金补偿真相被逐渐揭开,但关键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操作的背后,到底存在哪些违规环节,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利益输送,又该由谁来负责呢?
有了现场调查的结果,审计人员决定杀个 “ 回马枪 ” ,重新研究、梳理项目资料。他们详细查阅了该项目 2004 年以来所有的批复文件、会议纪要,相关项目建设和财务资料,整理相关人员谈话记录,最终梳理、复原了该项目的整个过程。
原来,在张新的精心策划下,市建委(张新时任市建委住房开发处处长)违规批复同意甲公司和乙公司在自有土地上自建拆迁安置房,实际将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 ” 建设主体指定给两公司联合成立的项目开发公司。
此外,张新还协助项目开发公司直接取得房地产开发企业三级资质;并在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协助其通过抬高土地补偿费、压低房屋销售价格的方式排挤竞争对手,确保项目开发公司作为唯一中标单位获得 A 小区项目的建设开发权。项目建设过程中,张新还多处违规操作,为项目开发公司提供便利、输送利益。
项目建成后,在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已挂牌公告确定销售基准价格为 4900 元 / 平方米的情况下,张新违规决策,导致市房管局分别以 6550 元 / 平方米和 7300 元 / 平方米的价格从项目开发公司购买拆迁安置房共 316 套,项目购置总金额 2.29 亿元。此外,张新还协助乙公司低价购买该小区商铺 2000 平方米。
至此,审计组已基本查明:张新涉嫌利用职务之便为私营企业牟利,使得甲公司和乙公司通过伪造评估报告等方式至少多获得土地补偿款 8225 万元,通过超出基准价销售安置房的方式多获利 7089 万元,共计 1.53 亿元。
该案件线索移交杭州市纪委后,经当地纪委进一步调查发现,在 A 小区拆迁安置房项目中,张新和董某事先达成协议,张新利用职务便利为其输送利益;而董某则将 53% 的利润赠送给张新。案发前,张新已实际收取 2522.41 万元,并低价骗购商铺 4 间,非法占有公共财产 1050.63 万元。同时,市纪委顺藤摸瓜,发现张新利用职务便利先后从多个项目中受贿 1.24 亿余元,贪污 1000 多万元,给国家造成了巨额损失。
至此,这起小官巨贪的案件终于真相大白。
(上专网)
(责任编辑:周鑫、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