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数字在线网
欢迎您: 退出
浏览人数/浏览次数:/
当前位置:首页 > 相关资料 > 报告公告库 > 土地资源

1996年至2014年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绩效报告

来源:州审行报    时间:2017-09-29    点击量:


  

  

  

  

  黔西南州审计局

   审计报告

  州审行报〔 2015 〕 8 号

  

  

  

  

  

  

  

  

  

  

  

  审 计 项 目 : 1996 年至 2014 年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绩效

   审计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3〕 11号)文件精神、《宁波市对口帮扶(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黔西南州审计局与宁波市审计局签订的《宁波市对口帮扶黔西南审计合作协议书》的协议事项 ,州 审计局组成绩效审计组,实行 “五统一”工作方式(即由州审计局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审计工作方案、统一标准口径、统一报告格式、统一处理原则), 自 2015年 1月 26日至 2015年 3月 26日 ,对各县(市)人民政府、义龙试验区管委 1996 年至 2014年管理使用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 (含物资折价 )绩效情况进行了审计。现将审计结果综合 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

   (一)黔西南州 的基本情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总面积 16,804平方公里,人口 348万。有布依、苗、汉、瑶、仡佬、回等 35个民族。 1982年撤兴义地区,设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兴义市、兴仁县、安龙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义龙试验区,全州共有 130个乡镇、 2,122个村。 2014年末,全州生产总值 671亿元,增长(与 2013年同比,下同) 14.6%;固定资产投资 (50万元以上口径 )786.31亿元,增长 31%;财政总收入 143.66亿元,增长 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56.75亿元,增长 12.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 759.35亿元,增长 16.8%,贷款余额 540亿元,增长 2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 21,290元,增长 10.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343元,增长 13.4%。在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中黔西南州排名第六。

  从全州贫困情况来看,问题仍很突出。截止 2014年末,黔西南州有 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占全省 50个的 14%(全省占全国总数的 8.5%)。全州 88个重点贫困乡镇(一类 10个,二类 53个,三类 25个),尚有 70个需要减贫摘帽,占全省的 12.32%。全州有贫困村 629个(一类村 448个,二类村 106个,三类村 75个),贫困村比重高达 58.3%。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97.07万人,占全省的 10.55%。因此全国同步建设小康贵州难度较大,贵州同步建设小康黔西南难度较大。

  (二)宁波市各界帮扶的情况。

  1996 年以来, 宁波市委、市人民政府带领各区 (市、县 )和 15个市直部门及宁波港集团、宁波银行协会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引进宁波籍朱英龙先生、陈廷骅先生、赵安中先生、胡荒先生和 宁波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多层次、全方位地在我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总体成效明显。 截至 2014年 12月 31日,到位 帮扶资金 累计 47,967.41 万元 (含捐赠物资折款 ), 对口帮扶项目 1,527个,已完成 1,441个,已开工正在实施项目 63个,处于准备阶段待开工项目 23个。审计组对已 建成项目进行 抽查,结果表明:已 建成的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使受益农民的生产条件、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明显,许多项目 还为实施地带来了环境效益 。

  (三)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含物资折款)收支余概况。

  黔西南州在 1996年至 2014年共收到宁波市各界对口帮扶资金 (含捐赠物资折款和宁波市 对口支援办帮助引进的朱英龙先生等人及宁波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资 ) 47,967.41万元,支出 41,341.88万元 ,结余 6,625.53万元(其中 2013年至 2014年资金结余 5,531.26万元、物资结余 214.06万元)。分类收支情况见下表:



  

  

  分级收支情况见下表:



  

  二、对口帮扶 取得的成效

  我州喀斯特地貌明显, 深山区、石山区较多, 石漠化严重,是全省贫困问题最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 根据审计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我州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山区、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文化教育滞后,交通信息不畅 。 贫困和落后是我州面临的主要 瓶颈,加快发展是我州当前的 重要任务

  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我州的对口帮扶工作,紧紧围绕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特别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3〕 11号)等工作要求, 将帮扶工作的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改善贫困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在《宁波市对口帮扶贵州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中,将申请使用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实施的项目定位为:“必须是能够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扶贫工作条件,并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的项目”。从 1996年开始,宁波市委、市政府派出下属的市、区、县对我州各县(市、区)进行了一对一帮扶,派出市直部分行政 、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及企业对我州有关单位、农村、贫困群体等进行了具体帮扶,发起宁波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向我州捐资、捐物 ,还帮助引进朱英龙先生等人到我州援建学校、资助贫困学生、实施种植项目等。审计组对 85个项目进行了满意度调查,发出并收回满意度调查表 1,319份,其中:记名调查 776份,不记名调查 543份,总体满意度达 93.17%。

  我州 得到宁波市近 20年的对口帮扶, 在新农村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社会就业和人才资源培养、学生入学、农村医疗卫生、消除贫困人口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国家副主席时 ,曾于 2011年 5月 8日到我州义龙试验区顶效镇楼纳村视察 , 夸宁波帮扶做得好。审计调查认为,取得如下成效: 一是 投入帮扶项目资金支持新农村及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示范村、教育场馆、图书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新农村基础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的同时,解决了一些边远山区农户交通运输和出行困难问题,大大降低 了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运输费用。经统计部门测算,对口帮扶基建项目实施为我州增加 GDP达 5,187.35万元。 二是 加大对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帮扶力度, 累计使用农村综合开发类帮扶资金 12,296.70 万元 ,重点发展适宜黔西南土壤和气候的杨梅、枇杷、李子等经果林;帮扶发展养羊、养兔、养鸡等畜禽养殖业等,晴隆县的波尔山羊、普安县的长毛兔、兴仁县和安龙县的绿壳蛋鸡养殖已初具规模,许多养殖户已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收减贫见效快,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已使用 交流培训 类帮扶资金共计 1,641.58 万元 , 建设黔西南州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等,支持开展扶贫干部、农业技术培训、基层干部培训、各类人才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 2万余人;安排干部进行交流、挂职以及劳务输出, 扩大了就业渠道,强化了人才资源培养。 四是 已使用文化教育类帮扶资金共计 15,254 万元 ,修建维修学校 500余所,总建筑面积 70余万平方米,购置了一批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室设备、学生课桌椅更换、微机室电脑设备、学生用品、教材、图书等学教物资,大大 提高了我州农村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改善了教育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 累计解决 60余万名学生入学难问题。五是已使用医疗卫生类帮扶资金共计 2,179.25万元 ,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28栋,修建县级医院门诊、综合楼、医技大楼 16栋,建筑面积 4万余平方米,基层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六是宁波市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在 1996年至 2014年期间向我州捐赠衣物 800余万件、捐赠图书 60.8万册,两项折款 7,311.43 万元; 捐赠各种文具折款 50余万元等 。黔西南州相关部门根据 捐赠意愿已发放折款 7,147.37 万元的物资,有效解决了 受助群众、受助学校及学生面临的诸多困难,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 宁波市各界的大力帮扶下,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普照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在全州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下, 2014年末的全州农民居民可支配收入(即 农民纯收入) 达 6,345元,比 1995年末的农民纯收入 984元增长近 6.5倍。农民增收的事实证明,我州农民得到宁波市对口帮扶后 受益极大。

  三、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黔西南州委、州政府坚持把对口帮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各级、各部门对宁波对口帮扶资金(物资)的使用进行层层把关并严格监管,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把帮扶资金真正管好用好,切切实实为脱贫帮困发挥好帮扶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帮扶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违纪违规问题要严肃处理,对触犯法律的必须依法严惩。在州、县两级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我州管理和使用宁波对口帮扶资金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绝大多数用款单位都能遵守财经纪律,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资金使用的总体效果较好,但审计发现此项资金在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瑕疵,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 个别项目 资金管理 存在不足。

  晴隆县沙子镇文丰村原支书王国武和村原主任张明国,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在实施 2006年、 2007年茅草房改造、小水窖建设和路面硬化项目的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分别将 6,750元和 16,050元占为己有。望谟县扶贫办职工黄世梅 2006年至 2009年利用职务之便将委托的助学款和项目资金 26,622元占为己有。

  上述被经办人占为己有的资金数额虽然不足 5万元,但州委、州政府及晴隆、望谟两县党委、政府领导都高度重视,对贪污和违纪行为分别进行了严肃处理。晴隆县人民法院对被告人张明国以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晴隆县沙子镇人民政府纪委给予王国武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望谟县人民法院对被告人黄世梅以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二) 账务管理、档案管理、 专账核算 存在不足。

  1. 黔西南州扶贫办由于两次与州农委进行合并分立, 缺失 1996 年至 2009年期间的收支数据(审计所反映的数据是审计人员从州级财政等部门以及根据会计凭证汇总获得的)。

  2. 晴隆县扶贫办未能提供在 1996年至 2001年经办对口帮扶工作的财务资料(审计所反映的数据是审计人员 将 宁波市对口支援办提供的数据与州扶贫办、晴隆县财政等部门提供的对应数据核对后获得的)。

  3. 贞丰县 1996年至 2011年将宁波捐赠资金与扶贫办基本户资金同账套管理,未实行专账核算。账表未能单独反映各年度捐赠资金的到位及下拨情况(审计人员根据 宁波市对口支援办提供的数据与州扶贫办核对后获取的)。

  黔西南州审计局已责成 州扶贫办和晴隆县扶贫办严格加强财务管理和档案管理、已责成贞丰县扶贫办按相关规定对宁波对口帮扶资金(含捐赠资金、捐赠)严格实行专账核算。

  四、审计建议

  (一)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帮扶工作由补助型走向合作型, 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

  1. 健全帮扶机制。一是 建立信息沟通长效机制。主要是建立两地党政代表团定 期互访沟通、两地主管部门定期协助沟通机制。 二是 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主要是建立共建农业产业和工业产业园区机制。 三是 建立智能培训长效机制。主要是建立农业适应技术培训、产业工人技能培训和致富带头人管理培训机制。 四是 建立人才交流长效机制。主要是建立医疗、卫生、教育、管理等方面人才交流、学习机制等,保障对口帮扶出更大成效。

  2. 强化沟通、对接和合作。 两地政府应适时加强政策沟通、贸易沟通、资金融通。州扶贫办要密切与宁波市对口支援办沟通协商和对接,宁波市对口支援办有针对性的组织更多有意向的企业赴黔西南州进行投资考察和洽谈,将我州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待开发优势与宁波市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相融合,合作开办精加工企业,联手发展旅游业,联合开发新产品、高端产品等,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多渠道增强黔西南州的企业发展后劲。同时,深化和拓展两地在市场方面的对口帮扶, 借助宁波茶博会、食博会、年货展销等大型展会, 争取更多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对口帮扶工作,推动合作共赢。

  3. 适时转变帮扶方式。 州、县扶贫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对下步对口帮扶方式进行深度调研,将帮扶资金注入发展前景较好且具有自我创造能力的项目,鼓励和扶持自主创业 ,将“输血式”帮扶变为“造血式”帮扶。

  (二)细化资金投向,让帮扶工作惠及更多的山区群众。 建议继续推行“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按照需要定”的实施方式,确保援助资金都用在每一个急需的项目上,用在偏远山区急需帮助的地方。突出帮扶重点,集中帮扶资金,实行攻坚帮扶,大力打造帮扶典型示范项目,确保项目实施一个见效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片。做到账目清晰、收支有据。

  (三)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强化项目资金及档案的规范。 一是 细化黔西南州各级、各部门对宁波对口帮扶资金(物资)和项目的管理职责、监管责任,细化问责内容,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通过层层问责增强制度的约束力, 确保宁波 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二是明确专门人员负责对口帮扶项目和资金使用的档案管理,杜绝出现档案资料缺失的情况 。

  ( 四 )切实强化资金监督,确保对口帮扶资金发挥效益最大化。 黔西南州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不定期地对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和项目进行监督检查,纳入民生特派组的专项工作,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依法处理问题,形成威慑力,促进各级各部门严格管理并规范使用帮扶资金,充分提高帮扶资金的使用效益,让宁波对口帮扶项目资金在黔西南州同步小康推进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附件:抽查项目实例

  

  黔西南州审计局

  2015 年6 月9 日

  

  附件:

  抽查项目实例

  

  一、文化教育帮扶类

  1996 年至 2014年文化教育类帮扶资金收支见下表 :

  全州在 1996年至 2014年已使用文化教育类帮扶资金共计 15,254 万元 , 主要投向为:( 1) 修建 500余所学校,总建筑面积 70余万平方米,惠及学生 60余万人(其中朱英龙先生捐资助学帮助 90多个乡镇的 1,700多个贫困山村,为 300多所学校捐建了教学楼、综合实验楼、图书馆、学生宿舍、总面积 40多万平方米);( 2)修建望谟县敢赖布衣族文化综合楼 900平方米;用于帮助贫困学生 2万余人,其中朱英龙先生资助学生 3,000余人,结对资助 200余人;( 3)购置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实验室设备、学生课桌椅更换、微机室电脑设备、学生用品、教材、图书以及用于温暖午餐 ,万人助学等。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校舍和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修建并投入使用, 极大提高了我州农村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有效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很好地 解决了适龄儿童的上学需求,让更多农家子弟就地享受到良好教育,使部分失学儿童得以复学,增加了学生就学数量,提升了入学率,切实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上学难问题。 特别是一些 爱心人士为贫困学生捐资助学,让受助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既为落后地区培养了人才,又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社会效益充分显现。

  抽查项目实例如下:

  例一:宁波市对贞丰县教育教学进行了大力帮扶,社会效益显著。为贞丰县第二中学建设了新教学楼,还添置教学设备及各种先进的教学用品。不断加大教育扶持力度,每年选送 10多名贞丰县的优秀学生到宁波中学就读,还多次派优秀教师到贞丰县第二中学进行教学交流、支教,并于 2006年发起了宁波“万人结对助学”活动,现已结对帮扶 1,040人,给贞丰县贫困学生给了力,坚定了他们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还在贞丰启动了教育扶持基金,主要以宁波社会各界捐资为主扶持贞丰县因贫困读不上书的学生和考上大学没有学费读书的学生。在宁波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帮助下,贞丰县的教育水平大大的得到提升,贫困学生也能有书读,为国家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二:宁波市为普安县的教育事业发展进行大量的援助。 1996年至 2014年累计投入教育帮扶资金 1,585.36 万元,援建了 69所学校和 1个幼儿园,修建教学楼 70,228.76 平方米 ,解决了 54,041 名适龄 儿童 就近入学和 696名幼儿入园问题,资助贫困学生 2,034 人;为 8所边远山区学校添置课桌椅 600 套,乒乓球桌 16 张;援建了 3所学校多 媒体教室建设,受益学生 2,670名。宁波对口帮扶教育项目的实施,缓解了普安县教育资源困难问题,对提高全县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切实改善教育环境,取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例三: 望谟县 使用帮扶资金 修建的敢赖布依文化综合楼,于 2013年 9月 21日竣工并通过验收。“敢赖布依文化楼”建成后,已成为聚布依文化研究、培训、展览、休闲于一体的模式,以其人文美、建筑美、传统美、雅致的人文情怀营造一个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并逐步拓展工作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还改善了县文联及各协会的工作条件,繁荣了布依文艺创作,推动望谟县文化事业有了新发展,丰富了县城及周边 5万余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例四:朱英龙先生在 2010年捐资 30万元,在册亨县岩架中心学校修建教学楼。岩架中心学校是一所迁址新规划的九年制学校,学校建设完善附属设施后,成为该镇规模较大的寄制学校 ,新建的教学楼可解决 1,000名学生就读。该项目的实施基本满足学校教学区的使用功能,以此形成的教学氛围不仅大大缓解本区域内的适龄青少年就近入学的需要,还将为区域内适龄青少年提供了一所环境优美、学习和体育活动设施齐全、智能和网络化的高标准学校 ,有利于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

  二、农村综合开发类

  1996 年至 2014年农村综合开发类帮扶资金收支见下表 :

  全州在 1996年至 2014年已使用农村综合开发类帮扶资金共计 12,296.70 万元 , 主要投向为:( 1) 用于种植杨梅、枇杷、李子、核桃等经果林和蔬菜、中草药等经济作物 15,000亩左右,发展波尔山羊、长毛兔、梅花鹿、商品猪、林下养鸡、竹鼠等畜禽产业,修建养殖基地 2万余平米;( 2)用于修建通村通组路、修桥两百余公里,帮助解决农村生活用水、用电困难,新建、改造农村广播电视网,建设农村农贸市场 ,摊位建设 2,000余个,修建老年活动中心、村办公综合楼等各种利民设施 ;( 3)用于民居亮化、步道硬化、文化广场、太阳能路灯、游客中心、环寨公路、生态观光农业园区等建设;( 4)用于 2008年雪灾、 2010年旱灾以及 2011年望谟县灾后重建等 ;用于建设 2个简易车渡码头(路面硬化长 100米、宽 4.5米,硬化农贸集市场地 600平方米,受益 287人)。

  审计结果表明,通过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种植业、养殖业等)的一系列帮扶,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带动和加快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帮扶 修建乡村道桥, 结束了过去出行靠步行、运输靠马驮的历史,解决了一些边远山区农户交通运输和出行困难问题,大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成本和农产品的运输费用,增加了就业机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起到了脱贫致富的作用。帮扶新农村建设,将贫困山区的一些村民小组和“大寨子”内的串户路和 农户院坝实施硬化,将条件 相对好一些的村寨农房 实施 亮化、修建了排污沟、垃圾池, 解决了多年来“脏、乱、差”的人居环境问题, 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 特别是帮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实体经济发展,受益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多,贫困群体和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使一些过去相对落后的乡村出现了业兴、民富、人和、安定的新气象。

  抽查项目实例如下:

  例一:在兴义市实施的万屯杨梅基地建设项目, 2002年至 2009年期间,累计投入宁波对口帮扶资金 123.50万元,受益种植户 2,508户,种植杨梅 1万余亩,其中 6,000余亩已进入盛果期, 4,000余亩进入初果期,年均产杨梅鲜果 2,100万斤,产值达 5000余万元,有效增加了农户年均人收入,减少贫困人口 4,000余人,增加劳动力就业人数 1,000余人, 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果林基地起到带动示范作用。

  例二:在晴隆县 安谷乡安谷村马家洞实施的冰脆李种植项目,种植面积 500亩,覆盖农户 100户,成活率 98%,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过集中灌溉,减少了水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例三 : 普安县发展的长毛兔养殖产业, 共计投入帮扶资金 413.90万元,用于全县长毛兔喂养帮扶。截止 2014年底,全县已发展 养殖 100多户,长 毛兔 存栏数达 2.7万只,实现年产值 945万元,纯收入 405万元,户均产值达 9万余元,户均纯收入达 4万余元。普安审计组在 2015年 3月随机抽查 10户长毛兔养殖户,长毛兔养殖总收入为 120万元,长毛兔养殖年收入最高的达 16万元、最低的收入也近 5万余元,户均收入达 10万元。

  例四: 晴隆县发展的波尔山羊 养殖产业, 用宁波市对口帮扶资金实施,从国外引进 4只纯种波尔山羊种羊和基础母羊 800只,并应用 4只纯种波尔山羊种羊在晴隆与本地黑山羊进行杂交,经过多次改良后培育出了适合晴隆县情的优秀杂交品种,克服了本地黑山羊生长速度慢,个体小,养殖效益低的弊端,进行集中大面积示范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养羊户的收益;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以波尔山羊、杜泊羊纯种繁殖和优质杂交肉羊生产为突破口,找到了破解岩溶石漠化难题的“钥匙”,辐射带动全县农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探索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种草养畜、石漠化治理相结合的路子,充分体现了生态修复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南方喀斯特山区种草养畜的“晴隆模式”。

  例五 :兴仁县发展的城北丰岩村绿壳蛋鸡养殖产业, 2014年使用宁波对口帮扶资金 35万元建立养殖基地,采取大户带动小户的发展模式,建设养殖基地一个,面积 2,500平方米;集中建设标准化鸡舍 100栋, 2,000平方米,养殖绿壳蛋鸡 8,000羽;发展 10户散户养殖绿壳蛋鸡 3,000羽;带动养殖户 150户以上,扶持人数 420人。该养殖项目当年建成、当年投产、 5个月见效。按 11,000羽(公母鸡各占 50%)计算,每 5个月可以出售 5,300只公鸡( 100只留作种用, 100只死亡指标),每只公鸡 5个月后有 4斤左右,按市场价每斤 15元计算,产值可达 31.8万元,利润 20万元。剩余母鸡 5,400只(除去 100只死亡指标), 5个月开产后每只鸡年均产蛋 120枚,按市场价每枚 1.8元(利润 1.3元 /枚),产值可达 116.64万元,可实现利润 84.24万元,每户均增收 1.09万余元。

  例六:义龙试验区顶效镇楼纳村 ,是一个布依族、苗族聚居的村寨,属国家二类贫困村。 从 2008年开始获得 宁波帮扶资金 20万元启动新农村建设 ,至 2014年底 累计得到宁波帮扶资金 176 万元,帮助该村建成沟渠 2公里,改造危房 55套,村道硬化 10余公里,新建小水池 10口,新修楼纳桥 1座,新修垃圾池 4个,新建垃圾箱 36个,新建乡村旅游接待点 3家,还援建了休闲长廊等 , 村容村貌由此焕然一新 。 居住在河对岸大寨一组的三户布依人家的户主深有感触。 54岁的王万祥同志给审计人员介绍说 :改造前 ,通达他家的道路弯曲 ,全组住房都是瓦房 ,河道经常堵塞,涨水季节家中谷子总是被水淹 ,整个村子远看青山秀水 ,走近牛粪成堆;改造后 ,得到宁波对口帮扶资金 ,修了三条直路 ,新修了桥 ,左邻右舍的房子有的加了一层 ,有的加了二层 ,现在桥上已能过汽车 ,出行非常方便。 55岁的吴尚伦说,原河道未改造时 ,涨水季节家里都被淹 ,孩子就坐在床上洗脚 ,河道改造后 ,就没有被淹过了。 57岁的吴尚华同志说寨门、道路、民居亮化等项目的效果都很明显。

  楼纳村 在宁波对口帮扶资金带动下, 还 从其他渠道争取到大量资金 , 建成长约 700米的民族风情一条街, 对民居进行了亮化,修建了寨门,还建成了一个一万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截至 2014年底 , 全村 19个村民组 16个自然村寨 5,000余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如今 ,该村已成了全国闻名的示范村,该村党支部多次获得国家、省、州的表彰,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品同志两次进京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任国家副主席时曾于 2011年 5月 8日亲临楼纳村视察 , 夸宁波帮扶做得好。 在 2014年 全国“两会”期间, 3月 7日,总书记专门到贵州代表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我州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菁同志发言时,向总书记汇报了他当年来过的楼纳村和鲤鱼村现在的发展情况,总书记听了非常高兴,也特别关心楼纳村的乡亲们,还专门问了现在楼纳村的文化广场有多大面积。

  例七: 宁波市在 2013年帮扶安龙县钱相乡修建打凼村民族文化广场。该广场已建成,改善了当地 246户、 1,113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并加大了旅游村的宣传,获得国家级 “美丽乡村”的称号,为该村旅游事业增大了知名度。

  例八: 望谟县 在 2010年开始建设打扛至红岩至唐家公路(长 10公里、宽 6.1米),总投资 80万元,其中使用对口帮扶资金 50万元,于 2011年 5月 30日竣工。公路建成后通行正常,解决了沿路 500户的行路难问题,使沿路 26个村民组的农副产品能够运输到市场,从而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节约运输成本,经 望谟审计组 调查了解和估算,仅项目建成后所带来的节约劳动力和运输成本,可使每户每年增加经济收入 5,000元。对发展当地生产、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拓宽群众视野,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九: 望谟县得到宁波市各界救灾、抗灾资金 115万元,用于解决石头寨水毁桥引修复、新屯村 20户灾民搬迁建房补助、修复水毁公路 8公里,购置水泵、水泥、水管等物资为打尖、大观、麻山、蔗香、打易、纳夜、桑郎、乐旺等乡镇旱灾受灾农户修建水池或临时提水,缓解受灾农户生产、生活用水困难;同时得到宁波市爱心人士捐赠的救济衣服 2.4万件,用于对受灾群众的临时救助。受灾群众得到宁波市各界的有效救助,感受到宁波人民的真情厚意,增强了较快恢复家园和生产的能力及信心。

  三、医疗卫生类

  1996 年至 2014年医疗卫生类帮扶资金收支见下表 :

  

  全州在 1996年至 2014年期间已使用医疗卫生类帮扶资金共计 2,179.25万元 ,主要投向为: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 28栋,修建县级医院门诊、综合楼、医技大楼 16栋,建筑面积 4万余平方米。通过使用帮扶资金新建、续建门诊大楼、住院大楼、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和购买医疗设备等,提升了医疗设施水平,有效改善了基层医疗条件,医疗技术能力得以明显提高,特别是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层次,满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医的热切需求,并为项目区育龄群众的优生优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抽查项目实例如下:

  例一: 1996年至 2014年,在普安县投入帮扶资金 211万元援建了 9个乡(镇) 11所卫生院,新建和续建乡(镇)卫生医院门诊大楼和综合楼共计 6,080平方米,新增乡(镇)卫生院病床 219 张,解决了 5乡 4镇 人民群众 就医难问题。项目建成后,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提高了群众对当地卫生院的信任度,许多群众在生病时都会考虑就近就医,进而使农村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例二:兴仁县 回龙镇计划生育服务站续建项目, 于 2013年 2月动工, 2014年 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累计 投资 120万元。 该项目已辐射周边几个乡镇的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为人口计生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技术保障, 方便了广大育龄群众。

  四、交流培训类

  1996 年至 2014年 交流培训 类帮扶资金收支见下表 :

  全州在 1996年至 2014年已使用 交流培训 类帮扶资金共计 1,641.58 万元 , 主要投向为:培训 2万余人,培训形式包括培训扶贫干部、农业技术培训、基层干部培训、各类人才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安排干部进行交流、挂职以及劳务输出;修建黔西南州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建设面积 5,130平方米;修建册亨县扶贫办培训中心,建设面积 300平方米。

  通过组织开展多批次、多层次的交流培训,让我州大批乡镇干部、村支书、村主任、乡土人才、农村技术能手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一些新理念、掌握了一些新技能,提高了我州基层干部和贫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而且还培养造就了一支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力军,为我州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抽查项目实例如下:

  例一:宁波市海曙区先后派出 9名干部到贞丰县挂职任县长助理,贞丰县分 28批次派出 170余人到宁波学习考察,派 4名干部到海曙区挂职学习,先后接纳两批 9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到宁波打工锻炼,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和本领,宁波方还先后 5次派出专家为贞丰县培训种植、养殖能手,使贞丰县部分乡村农户学到了果树栽培技术,学到了养牛、养猪、养鸡、养鹅、养兔技术。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拓展了自主创业的渠道。目前有不少受培训的农户都自主创业,发展经果林、养牛、养猪、养鸡等,涌现出一大批种养大户,提高了种植、养殖户的收入,还带动了周围群众致富奔小康。

  例二:兴义市万峰林街道办事处万福村(原落水洞村, 2013年 10月 16日更名)主任朱玉美同志,参加过 2次交流培训。她在 2010年参加第一次培训后,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带领村民栽种青竹大葱,当年就成功栽种了 50多亩,到 2012年发民到 200多亩,销量较好,每亩可创收入近万元,为全村 2,050名村民年人均增加收入近千元。 2014年她赴宁波再次参加交流培训,开阔了视野。回村后,针对本村壮劳力有 500多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人大部分是妇女和老年人的现状,进一步调整并理清了发展思路。她向村民提出要在本村逐步取消低保户想法,以此消除懒惰思想,要求每个村民都要自强,要劲往一处使,走发展产业化道路。她带头用两亩地进行“杭白菊”育苗试验,打算获得成功后带领村民发展无公害茶品、饮品项目。她正在筹划发展编制类手工业,将村内妇女和老年人都调动起来,人人都可创收。她还准备利用本村周边山多的优势,发动村民在山上成规模地种植中药材,花可供游客观赏,根茎集中加工成半成品外销,逐步实现多渠道创收。

  

    (责任编辑:周鑫、王皓楠)
附件:
相关文章